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施泰納

Chinese books from Taiwan

HK$87.00
-
+

Christoph Lindenberg 著 / 社團法人台中市人智哲學發展學會 策劃 / 林玉珠、許星涵(Astrid Schröter)審閱 / 蔡慈皙翻譯
適合對象:成年人

內容簡介

魯道夫‧施泰納於1919年實踐的教育藝術,即一般所知的「華德福教育」,是他畢生豐碩的成就之一,而且百年後仍可作為指引我們的方針。正如治療教 育、醫學、生物動力農業、經濟學、藝術與優律司美等其他領域,華德福教育因人智學才能理解更深。自19世紀末以來,魯道夫‧施泰納因應現代意識首次以德語 說出人智學,使其成為通用且可研究的認知途徑。胸襟寬大和嚴謹同屬作為靈性科學的人智學之特質。在現今日益複雜的世界情勢下,魯道夫‧施泰納相當冒險卻全 然自抉地奉獻了畢生所有的心力以實踐她。魯道夫‧施泰納的傳記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以便讀者能理解,人智學的精髓是如何為了人本身的個別工作而真實地賦 予超越任何獨斷主義的不同脈動。

推薦序一

《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台中市長 林佳龍  

與施泰納的交會,首先要感謝我家兩位小天使的帶領與促成。十年前我和太太婉如舉家遷到台中,首先考量的便是小孩的教育問題。我們希望孩子的學習過程可以跳脫傳統僵化體制和名次競爭的束縛,希望他們能終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希望他們可以成為有想法、情感豐富、有社會關懷、而且心靈自由的人。當時台灣的實驗教育才剛起步,我們搜尋許久之後,終於找到了才剛辦學到四年級,人數只有幾十個人的磊川華德福學校。我們讓孩子先進入它的娃得福幼兒園,沒想到,孩子們進了華德福學校之後,我們驚喜地發覺,原來這自由教育理念的背後有一套融會貫通、博大精深、得以讓我們夫妻終生學習成長的生命哲學思想:施泰納博士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

這段與人智學的交會,開啟了熱愛社會哲學思考的我與施泰納之間相隔百年、超越時空的對話。從華德福教育理念開始,逐步接觸到施泰納在醫學、農業、藝術、社會、天文等知識體系的我,不斷驚艷於施泰納所關懷領域之廣、著墨之深,也發覺自己生命中所關懷的一些社會與生命課題,原來施泰納博士早就已經關懷探討到。

相較於中世紀以來,人類以上帝作為宇宙的中心,往下建構起人類存在的意義及人和宇宙萬物的關係,施泰納身處的環境則是韋伯所謂人類文明「除魅」(disenchantment)的年代。實證與科學理性開始取代神學,並以人作為宇宙的中心,重新建立起人和宇宙、自然、以及社會的關係;人們認為科學可以掌握世界與生命的奧妙,凡是不符科學實證的就不能稱為存在。人類自此失去了跟宇宙萬物的連結,世界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客體,而人只能透過實證從外部去檢驗。至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這些關於探尋自我及生命意義的課題,則更非科學實證與實驗可以解惑或解答的。

在當時這樣的實證時代思潮下,施泰納卻認為,尚未被科學實證過的事理未必就不存在。因此,他將人智學建立在自己紮實的科學訓練和人文關懷上,回到以「人」為主體,科學性地運用知識來回應的問題與議題,重新為人類開啟了宇宙萬物與自我之間的連結,讓人跟環境以及社群的關係,都回到自我裡面去體現與體驗。這也就是施泰納所說的:「我跳脫自身框架思考往外進入這個世界;我在那兒找到自己,我往內沉入我自己之中,我在那兒找到這個世界。」(見本書〈晚年歲月〉,頁163-164)。

施泰納強調「認識自我」,人可以藉由身心靈全面開展的各種感官,作為自我認知的三元途徑。從1909到1910年間,施泰納博士首先發現人的身體有十種感覺器官領域(至1913年,整理成為十二種),並強調結合心靈的意志、情感和思想等能力均衡發展,才能成為充分完整的人。而施泰納更以其所受過的科學與哲學訓練,將人智學發展成為一門靈性科學,並將其提升到神智學前所未有的境界。羅薩‧麥蕾德曾在寫給施泰納的信中如此見證:「對我而言,數千年來人的靈用盡心思在奧密、夢幻而深奧的圖像和儀式中所傳達的內涵,您首次將其提升至理性的範疇,並賦予概念化的清晰說法。我認為您的靈是長期一連串發展所累積的果實,而您的哲學系統則是經常以各種全然不同形式進行的嘗試終究換得的勝利。」(見本書〈附錄三:見證〉,頁188)。

施泰納所處的百家爭鳴戰亂年代,當然也為他的學說帶來了考驗與啟迪。他在世界一戰與二戰之間,周遊歐洲各國,而他所處的中東歐,也正是西方自由哲學與東方專制主義兩者交會撞擊之處。施泰納提出了社會有機體三元性(threefold social organism)的概念,指出在此三元社會理念中,文化社會的本質是自由,政治法律是平等,經濟則是博愛、互惠與分工,三者各有其自主性,卻又相互滲透與依賴,相互代表,彼此依存。而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施泰納的博士論文以「自由的哲學」為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必然存在某些場域和關係中,也就是李登輝前總統講的「場所主義」。每個個體的特殊性都會反應在群體中,群體的特性也會回饋或影響到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有探討「自由」議題的意義與相關功課。這也正是我自己在生命歷程中不斷追尋的課題:先「成為自我」(become myself),而後「超越自我」(beyond myself),回到人與社會的關係中,才能真正「活出自我」。而這個從小我發展到大我的過程也正是李前總統所講的「我是不是我的我」。人的生命年齡有限,而精神生命卻可能不斷發展下去。

而在方法論上,施泰納回歸總體現象的個體基礎,以及宏觀現象的微觀分析,將研究的對象落實到每個個體層次,更讓百年後的我讚嘆於彼此跨越時空的興趣共通點。我所研究的政治變遷,強調宏觀現象透過微觀互動而導致制度與文化變遷。我在美國耶魯大學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林茲(Juan Linz)所提出民主鞏固所涉及的公民社會、政治社會、與經濟社會三者互為主體又相互依賴的論點,也和施泰納的三元社會理念非常相近。林茲教授畢生研究民主轉型和鞏固,也看過非常多民主崩敗的歷史,他指出,威權統治體制的起源與演變路徑,將影響這個社會在民主轉型時會遭遇何種路徑選擇、以及在民主鞏固時將面對什麼問題。進一步來說,當一個人成為社會人時,是會與作為個體的人是不同的;人固然會受到體制的影響,卻也反過來影響體制的變遷,兩者具有主體性和相互主體性,而當代政治就在這種關係中不斷地演進。在這一點上,雖然我所學的是政治,但回歸以「人」為主體,探究人在社會和制度中如何推動歷史的演進,並為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在生活中奮鬥,卻與施泰納的方法論不謀而合。

也正是這樣的方法論與研究精神,讓施泰納得以深入到每個領域去具體解決問題,把客體當成主體,來尋求問題的解答。自由華德福學校只是施泰納實踐的一環,原本來自於他應一位開設香菸工廠的社會運動家朋友的要求接下開辦學校來教育勞工子弟的重擔,但施泰納創造出全面發展孩子能力的教育方法,讓教育成為一種自由的開展,而非傳統認知中的馴化教育,也讓華德福教育得以綿延至今,成為在全球已有一千多所獨立華德福學校的教育體系。而在特殊教育上,施泰納的弟弟本身就是一位身心障礙者,他自己也曾在維也納擔任家教期間,教導過一位患有水腦症的男孩;他所強調的回歸個人本質去開展他們的能力和生命意義,更讓他所提倡的治療教育觀念,到現在仍是全球許多治療教育機構必學的內容。 

施泰納的關懷不僅在教育上,由他開始推廣的生物動力農業,至今仍是全球最高等級的有機農法之一。他所創立的明日股份有限公司的製藥部門,和斯圖加特的一家臨床機構合作發展藥物和美妝藥劑製品,並於之後成立維蕾德股份有限公司(Weleda AG),到現在已經屹立超過九十年,也成為推廣人智學順勢醫療重要的見證。可以說,施泰納不只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行動家,他的論述一直很入世、很務實地試圖解決人們置身於群體社群和宇宙萬物中所面對的種種問題。透過內化、轉化、和演化,人與社群、環境結合成一體,不但要建構更好的世界,更要幫助人類與地球往更美好的生命發展與進化。   施泰納畢生致力於人智學,在他有限的生命裡,透過各個領域的實踐引領我們進入他豐富而多元的知識領域,從實踐中去體驗何謂真實的存在。縱使相隔百年,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在現在的時空裡閱讀施泰納的生命史,內心的感動與共鳴並不曾稍減。很高興終於有一本中文版的施泰納傳記問世,對華文世界來說深具意義,更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讓更多人認識人智學,進而開啟探究世界與自我追尋的旅程,和我一起享受這場與施泰納跨越百年的精神對話。

作者簡介

克裡斯托夫‧林登貝格(Christoph Lindenberg)

德國人,1930年生,成長於索林(Solling)山邊霍茲明敦鎮(Holzminden)附近的農村寄宿學校,曾至哥廷根和弗萊堡求學。 1955~1980年任教於華德福。1980年以歷史學者身分從事研究工作,並於斯圖加特教授華德福教育理念課程。卒於1999年4月20日。

著作包含:

  • Individualismus und offenbare Religion. Rudolf Steiners Zugang zum Christentum, 1970.
  • Waldorfschulen: angstfrei lernen, selbstbewußt handeln. Reinbek bei Hamburg, 1975 (rororo Sachbuch 6904).
  • Die Technik des Bösen. Zur Vor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s Nationalsozialismus. Stuttgart, 1978.
  • Die Lebensbedingungen des Erziehens. Reinbek bei Hamburg, 1981.
  • Geschichte lehren. Stuttgart, 1981.
  • Vom geistigen Ursprung der Gegenwart. Stuttgart, 1984.
  • Rudolf Steiner - eine Chronik. Stuttgart, 1988.
  • Motive der Weihnachtstagung im Lebensgang Rudolf Steiners. Stutt-gart, 1994.
  • Rudolf Steiner. Eine Biographie in zwei Bänden. Stuttgart, 1997.
原書名 / Rudolf Steiner: A Biography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
頁數 / 240
尺寸 / 148x210mm
裝訂 / 平裝
語言 / 中文/繁體
ISBN / 9789861916361
出版日期 / 2015/01/08

You've been looking at...